021-62373731

活动会议

Activities & Meetings

从产品观走向环境观的艺术设计系统

时间:2007年5月9日

地点:上海东华大学 逸夫楼二楼演讲厅

主持:《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主编、东华大学环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鲍诗度教授

信息来源:东华大学环境艺术研究中心

演讲人介绍: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

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尽可能半个小时把它讲完,因为我今天讲的这个内容稍微偏理论性一点,可能比较枯燥,在今天一个图像时代,我是一张图都没有。为什么这样呢?我想半个小时可能一下讲不那么清楚,所以不再展开了,因为我觉得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讲,是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产物。因为严格来说,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这么大规模、在我们开办学校专业当中占这么大份额的这样的一个模式。

那么什么原因呢?当然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呢我今天就不说了。我觉得,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理念,严格说它不应该定位在一个专业上。当然这个问题呢就是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认识过程。

 那么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这个主题。就是从产品观走向环境观的艺术设计系统。那么我今天想把它分四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关于引言,然后重点是讲环境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目前广义上来说,大家经常说的环境艺术,但实际上呢,我个人一直认为环境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不一样,那么怎么不一样呢?我想就这几年自己的认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那么最后一个是今天的核心内容,就是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控制系统,这个问题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

 20世纪后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共识。这个共识也是来之不易,前前后后也经历了几十年的认识过程。最早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是《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引发了对整个工业革命负面影响的认识。到现在为止,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决策的引用基础。我们国家在1995年把它定为基本国策,所以后来十六大以后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作为以环境为主导的这样的一个艺术设计概念,应该说,它离不开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它的基本理念在于——它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化。

我们现在从事的这个艺术设计专业,要从一个单纯的商业产品意识向环境生态艺术的转换。这个转换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实现,实际上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应该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总体战略布局当中,设计的行业、设计专业、设计的服务的行业,实际上处在环境科学里的两个环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协调这之间的关系,唯有设计能真正实现这个操作。那么最终,我们界定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因为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在机器大生产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我们国家发展又相当迅速,这方面的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最初这在十六大里有一段话,我在这里就不念了。意思就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生态文明之路。

我们知道我们中国发展很快,20多年,世界瞩目。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发展是付出了惨重的环境 代价。也许这个代价在我们这代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所以,十六大 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实际上它是一个很深的内容。在未来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我们要转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光靠科学技术去修补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我个人始终认为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从技术、能力和一些理念方面并不一定比世界上发达国家差。问题在于我们的决策层的观念包括整体社会的观念,都没有从一个商品的意识转化到环境的意识。要从两个根本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最后是要走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需要回到人文科学层面,也就是文化的层面来解决,与科学的合作,最后找到一个出路。具体到设计来讲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生态学的环境理论基础。如何使用更少的能源资源去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如何实现材料应用循环,产品产出回收的循环,这中间关键性的是我们已经到了知识经济了,如何应用我们的智慧和科学的设计,来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能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国设计者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需要从产品设计观向环境设计观的一个转型,我个人认为关键在这。

环境艺术本身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在进行生存空间的开拓。我们建筑的历史本身就非常说明问题,但是环境艺术是在20世纪以后才出现,实际上严格说就是我们原有的艺术展示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我们不得不寻求另外的表现形式。我们以前都知道,传统的架上艺术、传统的造型艺术和各种各样的艺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尤其在农耕文明时期,那时候有广阔的表现空间,但是现在就发现问题了。

单从字面意思来讲,环境艺术是环境与艺术相加而组成的一个词汇,但是其中环境这个词在当时创造的时候并不是指向广义的自然的,它指的是第二自然:人工环境。我们不能在自然环境中再进行自然的创造,那是地球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成为一个很和谐的环境。我们所说的是后来加在它上面的第二环境,当然这与我们讲的“融合大自然”是另外一个概念。其中艺术这个词在最初创造的时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环境艺术还不一样,这个也不是广义艺术,而是以美术定位的造型艺术。所以说虽然环境艺术作品的体现融汇了艺术的全部内容,但是这个创造动机的出发点是造型的,或者说与视觉有密切关系的。世界艺术三大类——建筑、绘画、雕塑,都具有环境审美体验的特征。但是创造者不一定是以环境体验的时空概念来进行创造的,他们的这些创造物的综合空间效果也许具有环境艺术的某些特征,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本身就是环境艺术的作品。因为环境艺术的作品必须符合环境美学所设定的环境体验要求,有关环境美学本身来说,它属于应用美术的范畴。目前世界上对它的认知也是也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

最近刚翻译过来这本书《环境美学》,以前对这本书也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个人认为美国的阿诺德写的《环境美学》相对符合我们对环境的要求,它体现的就是关于环境体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我们国家的学者对它有一个界定,我在这里引用一下,我觉得他说的很到位:“1,环境美学的对象必须是一个广大的整体领域,而不是特定的艺术作品。问题是我们现在经常是反过来了,我们现是从一个艺术作品弄起,然后把它强加在一个所谓的环境当中,这个从本质上来说是反过来了,是不对的。一开始必须从整体考虑。2,对环境的欣赏需要全部的感觉器官,而不像艺术品欣赏依赖于某一种或几种感觉器官,也就是它强调的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是一个全过程,包括试听觉,所以在《环境美学》中,阿诺德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在春夏秋冬不同场景下一个人的整个感受,这就是一个环境体验。3,环境始终是变动不拘的,不断受到时空变换的影响,而我们的艺术品相对是静止的。只有满足这样一个标准的作品,才能称其为环境艺术作品。我们现在很多是打着环艺的旗号去创作,但是你创作出来的作品未必能真正称得上是环境艺术,问题就在这。”

环境的内涵很大,它包括了我们制造的服务品也就是说包括内在的、外在的、物质的、人类与自然的,这所有的并不是一个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应该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与环境是统一体,问题是在工业文明后我们逐渐走向它的反面。在农耕文明以前,工业文明前,人们还是能够和自然相和谐的,问题出在工业文明后,所以环境艺术的作品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一种人工的视觉的环境造型,必须融汇自然,同时必须要产生人通过环境体验而产生的美感。假如说你的作品没有经过这样一个时空转换产生的美感,你的作品就算再好,那也是我们所说的环境的垃圾,而不是环境的艺术。东方的艺术,尤其是中国的造型艺术,在形式的转达上更注重意境的传达。我们看一下中国自然的山水画,它基本呈现的是一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环境倾向的,是似与不似的抽象的意味,要远胜于具象的真山水,但是西方世界的造型艺术一直以来是沿着描摹对象的真实在发展。所以说,如果不是工业文明导致了科学技术在西方世界的进步,可能最早的具有主观创作意识的环境艺术应该是在东方世界出现。然而情况不是这样,就跟我们建筑的历史一个道理,现代建筑的很多理论尤其是空间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空间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没有发展,这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问题。真正的环境艺术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当中发展的,这个环境艺术和我们今天讲的环境艺术是两个概念。它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不是我们今天讲的环境艺术的本质内容,也就是环境与艺术关系。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今天不少的学术媒体当中都有一种泛环境艺术的表述倾向,甚至把历史上不少建筑园林的案例都归结是环境艺术的创作实践,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简单推论。固然建筑园林具有某种环境艺术表象特质,但是在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是有本质区别的,尤其是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于20世纪之后,我这里引用了贡布里希的一句话:“最年轻的建筑家并不坚持建筑是一种美的艺术的观念,完全抛弃装饰打算根据建筑的目的来重新看到自己的任务。所以环境艺术依然是一种不具有实际功能的纯粹的艺术创造,但又不能简单的与传统的造型艺术划等号。”这是环境艺术的本质内容。

我个人认为,环境艺术的创作实践表明,它的观念性要远胜于艺术的表达方式。我们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看到环境艺术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模式,很难来描述它。我们能找到环境艺术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不少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环境艺术的影子。我们讲的环境艺术是讲的环境与艺术的课题,和环境艺术本身不是一回事情的。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问题,而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范畴。

所以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我们来看看。关于这六个字,在中国至少有三种文字的表述:

1,环境艺术;

2,环境设计;

3,环境艺术设计。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点,实际上这三个词讲的是同一件事情,和我刚才讲的环境艺术不是一个概念,我再重复一遍。这个是怎么兴起的?这个发展很特殊,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在最早的时候,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它是从室内设计里面出来的,为什么会从室内设计出来,没从建筑设计出来呢?我个人认为室内空间是最具备人真切感受环境体验的这样一种模式。建筑本身有内外两个空间,外部空间不像内部空间感受那么真切。因为内部空间尺度小,真真切切,你在家里,这个东西放得不方便,用的不好,马上就能感受,所以它是从室内开始。那么始作俑者,就是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1988年上报教育部说我们要改专业了,要把室内设计专业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时80年代我们的理论还是很活跃的,大家还是能够接受新东西,包括教育部也就批了,这个专业就这么建起来了。但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们系本身从88年到98年十年时间也没有干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干的室内设计。我们自己也明白,所以当时也很少讲这个词,所以第一种表述不像是纯粹的艺术概念。实际上中国人现在讲的设计与艺术,是一回事,为什么呢?今天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多讲了。所以这里讲的环境艺术,还是一个艺术设计的概念,也就是如何处理环境与艺术的设计问题,这是环境艺术,跟刚才我讲的不是一个理念。

第二种表述会出现两种版本的解释:环境工程的解释和艺术设计的解释,我指的第二个词就是环境设计。前者如同机械设计一样很容易被理解为工科范畴,现在我跟大家说环境设计,大家很可能都会想到环境工程的概念,就如同在清华大学,有两个系,一个叫环境工程系,一个叫环境艺术设计系。环境工程系处在一个院级层次的,那么我们这个环境艺术设计系属于美院下面的第三层次。我记得有一次在建工出版社开会,说是环境系的,我说是环境工程系还是环境艺术系?一般容易让人理解为第一种。这是工程概念,那么后者呢,如果听的人背景是艺术或者设计领域的,他会被具有工科教育背景的人认同。

只有第三种的表述比较完整,我个人认为它是基于环境艺术,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在词义上会出现两种理解:

1,环境的艺术设计;

2,环境艺术的设计,按照目前人们的理解范围,相信理解前者大于后者。

尽管有这三种表述,但实际上大家都会认同这三样所表述的内容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就好像高考的时候讲环艺的概念那样,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里过多的计较。

现在的问题是环境艺术设计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作为一种专业。因为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两种理解,一个是广义的理解,一个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是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也就是说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狭义的是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指的就是建筑学专业的这个建筑,在其内外空间展开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方面,还不是景观生态学那个层次的东西。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了,毫无意义。但是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没被人们广泛认知,人们还是一个产品的概念。

我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控制系统。狭义的我就不多讲了,我们现在要大力推广的就是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为什么这样讲?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它是我们国家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体系。我们在过去五年做了一个课题,关于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控制系统,是在文化部下面做的。其中发现我们这个专业的意义在于管理的调节能力,也就是我们更深层次的设计管理。我刚才就说过,我们中国设计师的水平未必就比发达国家的设计师差,我们关键是设计的管理能力太弱,或者太差。就是纵然你有好的想法,但最后你实施不了。设计本身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专业,所以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白一个道理。我上个月去台湾,在一个大学,它的设计专业很有意思,设在管理学院里头。它实际上是要让决策层明白道理,我们才能实施我们长远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控制系统是按五个方面来界定的。五大支持系统,分 别是:

1.生存支持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临界基础;

2.发展支持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

3.环境支持系统,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约束系统;

4.社会支持系统,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能力;5.智力支持系统,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这五方面完全适用我们的艺术设计。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已经是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包括它相关行业生存的关键性要素。

设计本质就是创造,就是创新。关键一点是要建立建全知识产权制度,必须要建立良性循环、平衡有序的设计市场。尽管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今天已经20多年,今天设计市场运行很不正常,这个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个是他的最基础条件。发展知识系统必须要通过一个资源优化的配置,需要以环境概念来整合,而产生新型的设计体系。这是集约型综合发展的道路,是以浮现的专业横向的联合态势来取代单向的纵向发展的模式,是成为环境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条件。

环境支持系统是体现于人与自然关系曾面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考虑了过分的掠夺资源和能源的问题。比如平面包装设计,国家下令月饼包装盒必须限定体积.说明设计,者决策者对这个概念实在过于淡漠。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环境支持系统的缓冲能力、抗拒能力、包括自净能力就有可能失控,这是我们的最终能不能发展的限制条件。

社会知识系统,指另一个层面,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它是一个基础支撑。必须要依据法制程序来实施艺术设计的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一点我们现在还差得很远.我们完全还是人治系统,不是按客观规律来进行的。那么艺术设计的知识产权能够在相关法律保护下,通过商品实施社会价值很关键。建立完善艺术设计政府管理机制,按道理好像这个部门管得太宽,但是目前中国的现实决定了我们现在还必须这样,因此他是一保证条件。

智力支持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终极的支持系统。因为这是与艺术设计内涵特质直接关联的。因为艺术设计就是人类知识外化的体现。所以智力知识系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战略规划目标实现成败,这个最终体现重任又在于教育,就是我们整体的艺术教育。为什么我们还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设计大国,我们的教育实际上不适于我们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大学问题不是主要矛盾,在中学、小学,我们的应试教育非常贻误人。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指的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人的基本素质,因为的人的大脑思维就是由两部分组成,形象与逻辑这两个层面。这个问题不在大学,中国实际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开到全世界最大的规模,但这需要我们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由于艺术设计只是我们人类生存系统文化层面的一个子项,但是在工业文明尚未进入信息时代前期这个情况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两点:一个是知识创新的问题,还有知识性创造性应用问题都日益明显。现在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什么中国会办这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在这样背景下实际艺术设计是以他在学科上的优势,文科和理科的综合优势。我们在相当一个时期,是以艺术规律来办艺术设计教育是不对的。到目前我们的艺术设计在美术的下面,美术又在艺术的下面,艺术又在文学的下面,这是严重错误的。好在今年教育部在下半年要重新审视全国学科的设置,有望在今年年底,情况得到改变.艺术升级为学科门类,由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这有可能成功。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在艺术设计的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控制在环境支持允许范围内来优化它的整体架构,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最后,基于环境艺术的艺术设计作为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对于我们的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如果说它能够成为我们艺术设计界和艺术教育界、艺术设计教育界的行动指南的话,那么我相信我们中国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任务绝对会提早实现,因为关键在这。那么,也就是说,最终从政治上来说、从国家的发展来说,也就能实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它应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场提问

问题一:听到您的讲座得到很多启示,谈到广义的设计,我做为一名从事环境艺术的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也有些感受,在从事工作的过程当中也有些困惑和疑虑,感觉广义的艺术设计的概念有些东西问题还要请教郑老师。从设计来讲,在从事环境特别是从事室外景观设计这样一个工作范围内比较困惑,从事规划的人也在做,从事建筑的人也在做,从事生态学的林学院、农学院下的种植学院也在做,那么我想知道就是说我们这个从事环境艺术专业从事工作,怎么样能够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广义的环境设计的概念,在学科上、在专业设置上、在课程门类上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样实际的问题?谢谢!

回答:我觉得这个事主要体现在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概念上,景观设计本身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原来的概念上大家可能知道另外一个词叫风景园林,关于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的争论,我不想在今天在这个会上来讲,因为本身这个已经在业内争论得不可开交。实际中国目前的现实是这样的,他和我们整个改革开放的整个发展过程很一致,就是,不是说在理论问题争论定论之后才发展的,而是先搁置了理论上的争论,先别在那里吵了,先干吧!也就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我觉得也适用于我们这个专业,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并不是在什么都考虑好了之后才干,而是干的当中,大家吵得不亦乐乎,但是它并不妨碍它的发展。这是中国的特点。那么具体说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个人这样认为,我所说的广义纯粹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就是说要有环境的意识来统领我们所有的艺术设计的观念。因为今天时间关系,我不可能深入展开来说,这是一个最重要的。

我理解你提出的广义的实际在我的概念上它还是一个专业定位的相对狭义的概念,景观它极其特殊,在目前中国一般来讲是四类人在做:第一类建筑师;第二类城市规划师;第三类原来的园林设计师;第四类是我们原来从事室内后来又转到搞所谓我们今天讲的景观设计。我觉得这个词无非是借用了这样一个名字而已,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中文这个翻译直译景观实际上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因为这个词从词义表现来说就是一个适应学的概念。所以,我们从词义,我仅讲一个词义,看一个景,观景,景观嘛。但本身它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从景观生态学这个概念,包括从更宏观的概念,它是另外一个理念的东西。那么,我觉得我刚才有一点说的明白——就是搞艺术设计的人,他本身的强项由于中国原来这样一个发展传统,他始终不是把艺术与科学放在一个同等位置来考虑的。凡是进入艺术设计的,为什么凡是前面加了艺术这个词,而不是直接叫设计,他的这种造型能力相对要强,因此它比较适合做一些最后终端的东西。比如说一个景观当中最终要实现的时候,它是有一大堆的东西来支撑的,一个小品建筑啊,一个公共设施啊,一个标牌上写的一排字啊,等等。那么这些呢,你让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来搞,他是有缺陷的。这个东西又回到1952年的院系调整,1952年院系调整是按照书面模式,是狠抓,搞什么呢就是搞什么,所以原来清华的文科的那些学生都搞到北大,然后把别的学校的都搞到清华。建筑在解放以后具有强烈的工程意识,而建筑学的另外一个艺术方面被逐渐被弱化,弱化之后,就是说到最后再发展到一定层面的时候,需要加强艺术的时候反而是原来搞纯粹搞美术的这些人填充了这个空白,但是这部分人的工程技术功底又不行,所以这个问题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所造成的。因此,今天才可能四部分人搞的设计都能被认可,也就是设计师最终都能有饭吃的根源,因为有市场。你假如说我们搞艺术设计的人做的东西没市场,谁都不认,那就麻烦了。而恰恰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目前的社会又还没有晋升到那个层面,大家都比较注重表面的东西,好看,所以室内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今天上午蔡大师讲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应该是一回事,但是为什么中国现在不是一回事,它是由我们目前的决策层和社会受众的水平决定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这种状态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那么,甚至过了这一段我们真正搞艺术设计的人不能进入这一领域,我觉得不是这样,毕竟,中国这么大,一个项目也这么大,它是有分工的,它是一个横向的联合的态势,人就是要有分工的,有人强项是这方面,有人强项是那方面。作为一个广义的环境艺术工作者,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像今天日本教授提到的问题,日本实际上环境问题要比中国严峻得多,房子那么密那么挤,所以它不得不深入到那么细的一个层面来研究。我们现在还远远没到那个程度。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集约型的模式,至于你个人是什么专业,你不要担心到时候我没有用武之地,这是绝对不会出现的。那么就是说,不是一个产品的意识,而是一个环境的意识,这种观念同样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大概就是说这些。

问题二:郑教授您好,我是来自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我这有一个问题请教你:我听你说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结构会进行调整,我就想问一下,我们在上半年邀请了教育部一个专家,他也谈到这个问题,现在学生专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几所高校进行规划和调整,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高校里艺术设计学专业会进行全面的调整,而且会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谢谢!

回答:这个问题在教育部艺术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基本是专家的共识,包扩主任委员王教授,也就是音乐学院的教授,这个已经进行了若干年了。本来上一次在90年代的时候差一点就行了。是因为有其他几个学科想跟着搭车,这是中国特点,结果弄得教育部有点挠头,那次没弄成。那么目前的情况是社会环境和整个的背景已经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估计这次不出特殊原因应该差不多。这个呢已经有几轮的研究,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来做,至于最后会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一致,这里面还要打个问号。因为毕竟中国有时候有些问题很复杂,莫名其妙有时候会和政治上的问题啊,和社会上的问题连在一块。单从专业上是很清楚的。在上一轮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是这样的,当然这个如果一旦重新以后,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至少像现在咱们学校里的校名就很有意思: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这个东西就是跟那个来的,因为你当时名不正言不顺,艺术设计当时只是一个二级学科,你想想,二级学科现在办了这么多学院,这个东西就是很怪的一个现象。而且艺术设计,我调研的情况就是已经上升到第三专业。我这个是从哪调来的呢,我是根据2006年的招生目录来推。就说那一年的招生目录上,排在艺术设计前面只有两个专业,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点不奇怪,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这个肯定第一;第二,英语;第三,艺术设计。当然这个艺术设计还包括两个,广义的,就是工业设计和服装设计与工程,这是三个与设计有关的,按道理这三个应该是一回事才对。但是呢,工业设计在机械下面,服装是在哪来着,反正是三个不搭界的地方。所以这个很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否则有点名不副实。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自己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也不是说我们是干这行的,就把自己说得多么重要,但是已经到了要把设计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你看我们的邻居韩国,是要以设计立国的这么一口号,我们把它提得高点,我个人认为也是对的。当然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迅速赶上这个时代。按道理来讲,即使从我们学校来讲,我也感觉,现在的师资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甚至远远赶不上学生的渴求的发展的那样一个速度,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这恐怕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事。

问题三:郑老师您好,刚才听了你的报告,很受启发,我想向你提一个问题,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如何从社会层面上以及各个方面来推动您刚才所讲的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是有哪些措施来推动这些。谢谢!

回答:这个问题还很不好回答,这属于社会层面的。我觉得我们所有从事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包括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遗余力的,要大声的呐喊大声的呼喊。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媒介,首先自己要明确这个目标,然后要通过各种舆论要让我们的决策层明白我们这个专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的位置。明白设计是怎么一回事。我说个不好听的话,在我们的决策层,设计为何物,至今不明白。不是我在这里危言耸听,因为我们经常一说,人家就说你们是不是画画的,你们是不是搞“工艺美术”的。我这个“工艺美术”是带引号的,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建立中央工艺美术的时候,老一辈的那代人认识的工艺美术和当时的决策层认识的工艺美术是两条路,当时的决策层认识的工艺美术就是文革前我们讲的特种工艺的那个概念,什么象牙雕刻啊玉石雕刻啊。老一点的可能还知道,以前每个省的省会都有一个工艺美术服务部,就是卖这些产品的。但这个行业在后来迅速的衰落,这一点都不奇怪,它没有创新,还是老一套。我最近去台湾的故宫,是梦寐以求想去的,看了以后你会发现,可能我这个话说得绝对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这方面超过我们的祖先。也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他是把那个当成他的命来做的,而且这个东西你只有看到实物你才会被震撼。我们今天做不出,不可能,没有人那么奉献,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农耕文明的产物。我们是这个时代,所以当时老一代的我们学校的创立者认为,他们所讲的工艺美术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这个概念。只不过,为了实现,这一代付出了惨重的代价。57年的那些右派是怎么打的,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核心在这。不要手工工艺中心来管,要由文化部来管,为什么,因为手工的在做那些特种工艺,我不是搞这个的。关键就在这,那个年代就提出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们这些领导层决策层还是不明白设计为何物。老以为它是美术下面的一个什么东西,这怎么能行呢?就跟建筑的概念一样,举个建筑例子,为什么这些年一下子那么多境外设计师,许多很奇怪的建筑一下子占据市场呢?它就是物极必反,好长时间没见过,决策层觉得好看,这个新奇。是不是真漂亮打个问号。但至少很新奇。它根本不是功能层面的,完全是审美层面的。所以我说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就要给我们的学生大量灌输这些观念,大量讲这些东西,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首先要让决策层明白,因为严格说起来,我们现在这些决策层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我可能话又说得过了点,应该属于我们最低潮。我说这话一点不为过。我没有讲其他,为什么?我今年53岁,我们这带是文革的一代,文革,77年,跨两边的一代人。这带人恰恰美育是最弱的。而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决策层,差不多就是这帮人在执政。那你想想他怎么可能一夜之间美学修养一下子上升到你所希望的那个层面。不可能的,所以也不奇怪的。所以,咱们中华民族到了我们描述的那个复兴时代,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候,我们现在培养的这代人正好到栋梁了,那我们有可能又要拆一批东西了,原来的实在受不了了。所以说我觉得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关键要靠我们去呐喊,关键在这,谢谢!

Tel:021-62373731
  • Add: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三教18楼

  • Fax:021-62374989

  • P.C.:200051

  • E-mail:dhuhyy@dhu.edu.cn

Copyright © 2014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