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publishing
一个高校的学术思想活跃程度,一个学科发展建设状况,可以从它举办的学术讲座反映出来。学术讲座能使正在求知的学生,产生思想的火花,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这也是国内外著名高校无不例外对学术讲座青睐的原因:
2007年东华大学举办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年”的活动,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系列的学术讲座,这个系列讲座是东华大学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专业系列讲座。欧德•邦德亚力、阮仪三、项秉仁、吕敬人、罗隽、陈丹青等一批中国青年学子熟悉的精英都进行了专题讲座。这些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的精彩演讲,给学生和青年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认识;传递星火的使者们,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思想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严谨、切实而又前瞻的目光。深厚的素养让他们睿智而又幽默,在思想的碰撞中传道授业,为听者带来难求的愉悦和收获。
大学是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太多的光荣和梦想。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知识精英和社会精英,为国家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让知识精英和社会名流登上大学的讲坛,来宣讲学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让这里变成一个巨大的精神磁场是一种责任。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碰到陈丹青,我约他到东华大学来作个讲座,他爽快地答应了。直至去年l 2月21日才成此行。丹青老师在东华大学的讲座,盛况空前。听众除东华大学外主要是来自上海及周边城市的大学生。因为有了学术年这一平台,得以请到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我们面对面地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我认为学术讲座,是研讨学术问题,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松弛的氛围,需要对每一个人尊重,在宽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下,最大可能地让讲者与听者之间碰出智慧的火花来。松弛的状态下,人的思维反应才是最本质的。
环境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专业,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需求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外没有直译的叫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提法。20年来,学术界没有就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理论进行过深层次的研究。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滞后大大地影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同一名称,不同解释;同一专业,不同学科范畴;同一学科,不同专业属性。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有待提高。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势在必行。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我们举办了“2007东华大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年”,从2007年4月5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几乎是每周一位专家演讲。请各方面的专家参与研讨是我们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探讨的方式之一。在众多讲座中挑选出一些精品汇编成册,这不仅是对学术资源的一种珍视,也是对诸多关心者不懈支持的回馈。希望能够借本书将其学术精神、氛围传达开来,让更多的读者共享这难得的知识宴会。
东华大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年能够圆满成功,与诸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各位同仁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对该书出版编辑们付出很多辛劳,在此一并致以由衷感谢。
1.碰撞•探讨•融合(一) / 郑时龄&佐藤滋
2.碰撞•探讨•融合(二)/佐藤滋&鲍世行
3.意大利新城邦美学的动态设计 / 欧德•邦德亚力
4.走进草图/杨健
5.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阮仪三
6.创作漫谈/王兴田
7.比建筑设计更重要的/广川成一
8.景观设计方法探究/郭启明
9.内向建筑/陈旭东
10.设计•营销•材料:三度空间交响诗/陈丁荣
11.扩展思维 体验生活/古风
12.承其魂 拓其体——留住书籍传统阅读温和的回声/吕敬人
13.建筑师的观念更新/项秉仁
14.诠释手绘设计与表现/马克辛
15.设计思维与方法/张同
16.方案的实现和创新的代价——关于上海火车站白玉兰广场景观和雕塑工作感想/周小平
17.陶瓷与环境艺术/刘远长
18.城市生态文明的探索实践——从滨江森林公园的案例引发的思考/朱祥明
19.光与空间/赵牧桓
20.地域特征与现代建筑创新/夏明
21.都市主义的中国性与创新/罗隽
22.室内外整体环境的设计/殷正声
23.对话陈丹青/陈丹青
24.计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论当代艺术和创作中直观感觉元素和隐性思维语言/冯信群
25“美观”、“和谐”、“适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之我见/鲍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