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和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设计之变/上海艺术设计展系列讲座——鲍诗度教授讲座于2016.3.12进行。
鲍诗度教授从城市家具基本思维——设计理念开始谈起国内外城市家具的发展进程。他提到“城市家具并不直接等于公共设施,城市家具应等于公共设施、系统规划和管理的总和”。系统的建设城市家具,是中国走向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一个美丽舒适的家离不开精心挑选、设计的家具,对于城市这样巨大而复杂的大家庭,市民渴望城市能像家一样舒适、整洁、温馨、美好。城市的街道、聚落承载着市民在“大家庭”的日常活动,这些或附属或摆放在道路上的设施,就如同“大家庭”为家人提供服务的“家具”。因而所有城市或聚落里,设立在道路的边缘、人行道上,甚至就在道路上的环境设施就是“城市家具”。这个概念是随着道路从满足交通为主的单一需求转为满足人的复合需求而产生和广泛应用的,饱含了“人本主义”的关怀。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十八)条中提出了城市家具重要性。
城市街道家具虽没有建筑物体积大,但它们可与周围建筑、空间等完美结合成一个城市协调的视觉环境,为现代都市增添无穷魅力。正是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街道家具,使普通的道路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使一座城市看上去生动活泼、富有特色。鲍教授还举例提到日本横滨的城市家具的基本造型,日本经济上世纪七十年代腾飞,八九十年代城市品质开始提升,东京、名古屋等城市街道家具全面系统性提升。城市中的道路、公共空间、节点都闪烁着街道家具系统化的身影。
欧洲各国如德国、法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街道家具升级。巴黎就是从1982年在密特朗总统领导下六大城市品质质量振兴计划,巴黎才有了如今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由于政府各部门职能和管理领域的分工不同,从而导致街道家具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整体上呈现出散乱、无系统性和不协调感。城市街道重要节点表现的尤为凸出:十字路口、丁字路口,人行道,城市广场等等。目前我国多数街道家具仅为满足功能需求存在,设计没有考虑城市固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们的体量、形式、轮廓和材料的色彩、质感及内涵等与本地环境的地域性文化结合不够,直接导致了城市街道家具整体不协调和缺乏标识性。讲演结束后,观众们提出问题:“城市家具设计若是放在专业里,是属于什么专业方向?以后有什么就业前途?”
鲍教授回答道:“城市街道家具设计不同于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单体设计,而城市街道家具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它考虑和设计多方面因素。它是一门新学科,中国缺乏这样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今天所做的大多都是国外已经出现了的设计,我们需要自主行设计城市,跟上时代并且敏锐观察。我认为这门新的学科可能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会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这是一个抢占先机的机会。”